二十四節氣介紹一個
發表時間:2025-08-21二十四節氣介紹一個18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準備教案是教學實施的重要環節。然而,如何撰寫一份合適的教案呢?以下是我們整理的關于二十四節氣的18個相關介紹,希望能夠為大家提供幫助。
? 二十四節氣介紹一個 ?
活動目標
1.對探索自然現象產生興趣。
2.提高觀察和辨別能力。
3.了解夏天和人的活動的基本特征。
活動重點:
了解夏天的基本特征。
活動難度:
掌握夏季人、動物、植物及各種活動的變化。
準備工作:
兩張掛圖,一個西瓜。
活動流程:
一、進口
戶外活動,感受夏天。
指令:“小朋友,夏天到了。我們站在院子里。你感覺怎么樣?”(引導幼兒感受夏季天氣的`特點:非常熱)
二、拓展
1.室外觀察,尋找夏季植物的特征。
說明:“孩子感覺很熱。我們去看看夏天的小花小草大樹是什么樣的!”
(1)讓幼兒觀察各種植物,并談論他們的發現。(比如大樹的葉子很多,有的葉子被太陽曬干了,草和花也被曬干了等等。)
(2)讓孩子在頭上和身上摸東西。(引導幼兒知道人在夏季活動后會出汗)
2.在室內觀察圖片,了解動物如何乘涼。
指令:“夏天這么熱,你知道小動物是怎么乘涼的嗎?”我們回教室看看吧!"
(1)這么熱,松鼠是怎么乘涼的?大象怎么給自己降溫?袋鼠有什么好的消暑方法?
(2)根據孩子的興趣,介紹其他動物的乘涼方法。
3.尋找夏季單品。
說明:“夏天來了。教師應該使用哪些物品?請幫我找一下!”(兒童書籍)
三、結束
說明:“夏天孩子最喜歡吃什么水果?”讓孩子說說西瓜等水果,活動自然就結束了。
? 二十四節氣介紹一個 ?
設計意圖;
炎熱的夏天來了,孩子們每天晚上都要洗澡。第二天,他們總會來幼兒園商量洗澡的事?!白蛱煜丛?,用的沐浴露是蘋果味的?!薄拔矣玫氖窍憬段兜??!?.....在娃娃區的角落玩耍時,我特別喜歡給娃娃洗澡,正好我們進入了“夏天真熱”的主題,所以我設計了這個類。
活動目標:
1.了解一些洗澡的方法。
2.激發孩子洗澡的.感受。
準備工作:
圖片、音樂等。
活動流程:
一、會話介紹
展示圖片。
①這幅畫中的孩子們在做什么?(洗澡)
②她為什么在洗澡?(我在她旁邊看到了肥皂...)
總結:原來有的孩子從肥皂上看到她在洗澡,有的孩子看到沐浴露就看到她在洗澡…
③洗澡要準備什么?(……)
生:我想準備香皂,沐浴露,...
④為什么要準備肥皂?我為什么要準備∕沐浴露......
⑤洗澡你覺得開心嗎?
⑥我們為什么要洗澡?總結:它能讓我們變得干凈又美味。
二、游戲部分
(1)現在讓我們也把自己洗得很干凈。
②播放音樂。
③孩子們隨著老師的音樂移動。
1.洗澡前我們應該做什么?(脫衣服)
2.我們先洗什么?把洗發水擠在頭上,撓,撓,用清水沖洗,擠點沐浴露,擦身體,搓背,然后是身體,然后是小臂,然后是腿,再用清水從頭到腳沖洗,然后用毛巾把水擦干凈,洗澡!
④來聞聞你自己,好嗎?
? 二十四節氣介紹一個 ?
【課程簡介】
本課程以“雪花飄飄,大雪來到”為主題,旨在通過開展科學和藝術領域的趣味活動,幫助大班幼兒感受冬季天變化。上海很少下雪,通過課程增加對“雪節”和雪花的相關認知,了解小雪節氣的相關習俗,增加科學小常識,提升語言表達、藝術創作、精細動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屬語言、社會、藝術相結合的綜合性課程。
【課程目標】
1、知識方面:
了解大雪這一節氣的含義;了解大雪的習俗;了解雪花的特點和形成過程;
2、技能方面:
能夠利用畫筆繪制雪花;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合作完成科學小實驗“制作雪花”;提升觀察力、創造力等多方面的能力;
3、情感方面:
深化對二十四節氣這一傳統文化的認知與認同;提升弘揚并傳承傳統文化的責任感。
【課程內容】
1、了解大雪節氣(10分鐘)
所需材料:視頻動畫《大雪時節,我們應該怎么吃?如何穿?》
活動過程:
(1)播放大雪節氣的趣味科普視頻;
(2)邀請幼兒分享他們在視頻中看到學到了什么,教師簡要總結。
2、認識雪花(10分鐘)
所需材料:各種雪花的圖片、雪花科普視頻
活動過程:
(1)教師組織幼兒自由講述他們印象中的雪花,引導幼兒說出雪花的顏色和形狀;
(2)展示各種雪花圖,讓幼兒仔細觀察,說出這些雪花的共同點和不同點;
(3)教師結合視頻《雪花是如何形成的》,向幼兒講解雪花的分子組成及形成過程。
3、科學小實驗《制作雪花》(25分鐘)
所需材料:吸水樹脂,色素,清水,一次性水杯
活動過程:
(1)幼兒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實驗
(2)教師簡單講解實驗原理:吸水樹脂有非常強的吸水性,吸水后會膨脹成水凝膠,像雪花一樣。
4、繪畫活動:制作五彩雪花口罩清涼貼(20分鐘)
所需材料:純白色口罩清涼貼;水彩筆(安全無毒)
活動過程:
教師給每位幼兒發放一版純白口罩清涼貼,幼兒利用不同顏色水彩筆,在口罩清涼貼上繪制各種形狀的雪花。
? 二十四節氣介紹一個 ?
一、活動目標
1、了解簡單的大雪文化,知道小雪的由來與相關習俗。
2、理解大雪兒歌的含義,并大膽嘗試復述。
3、知道冬季如何防寒,保護自己。
二、活動準備
1、PPT故事或“圖片+老師講故事”的形式。
2、兒歌
大雪到,大雪到,天寒地凍開始了。
冷風吹,雪花飄,山川樹木盡蕭條。
穿厚衣,帶厚帽,加強鍛煉身體好。
3、節節蟲身體中間留出空白可添畫的部分
三、活動過程
1、故事圖片(節節蟲、吉鳥、大尾魚)導入,激發幼兒興趣。
2、教師講述故事內容,并通過提問幫助幼兒了解大雪的節氣特點。
(1)大雪的天氣是怎樣的?
(2)大地、樹木都有些怎樣的風景?
(3)在天冷的'時候,我們要怎樣保護自己,抵抗嚴寒?
小結:在二十四節氣中,大雪節氣是干支歷子月的起始,標志著仲冬時節正式開始。寒氣降至零下形成雪,雪小,地面上又無積雪,是“小雪”節氣的原本之意。小雪過后,要要添加厚實冬衣保暖,還要加強身體鍛煉。
3、添畫節節蟲:小班可以只涂色,中大班加入數物對應的內容。
4、健康領域還可以延伸,給樹木的防寒和小朋友保暖,大雪后的食物(腌臘肉、吃糍粑的風俗,不挑食,多吃黑豆、黑木耳、鯽魚等良好飲食習慣)。
四、活動延伸
? 二十四節氣介紹一個 ?
一、教學目標:
1、能夠了解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冬至的由來;
2、通過這次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領略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
3、讓學生懂得去珍惜與家人團聚的時間,以實際行動減輕父母的負擔。
二、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1、知道今天是什么節日嗎?(冬至)
2、介紹“冬至”的字源
(1)會意字。甲骨文表示絲繩的終結,是“終”的本字。金文將絲結簡化為點;或另加義符日,表示一年時日的終結,當然是冬季了。篆文省去日另加義符,表示年末結冰的季節,以突出冬季。
冬,四時盡也?!墩f文》無冬無夏?!对姟り愶L》
(2)最后,最終。
(二)介紹冬至小知識
1、你對冬至有哪些了解?
2、教師介紹冬至相關知識
(1)認識冬至
(2)冬至的起源
(3)冬至為什么吃餃子?
3、了解古代人如何過冬至?(祭祀活動;食的活動;禮的活動;娛的.活動)
4、了解冬至食品,北方和南方冬至的不同習俗。
(三)冬至注意事項:
1、注意防寒保暖。
2、合理調節飲食起居,不酗酒、不吸煙,不過度勞累。
3、保持良好的心境。
4、進行適當的御寒鍛煉
(四)交流:每年你和家人是如何過冬至的?你有哪些感受?
(五)作業
1、體驗:跟家長學會做餛飩或水餃,感受冬至節的喜慶,增強學生動手的能力。
2、講述:給弟弟妹妹講述有關冬至的傳說和習俗。
? 二十四節氣介紹一個 ?
活動目標:
1、對朗誦詩歌感興趣,進一步體會冬至日的節日特點。
2、體會文學作品的情景和意境,并用相應的表情、語氣表現詩歌。
活動準備:
有關于冬至節的`認知與理解。
活動過程:
1、教師朗誦兒歌冬至節2—3遍:幼兒欣賞。
2、幼兒朗誦冬至節
3、鼓勵幼兒個體朗誦冬至節,根據幼兒情況實施給予鼓勵及表現建議。
活動延伸:
活動區時間,美工區的幼兒可以自主為冬至節兒歌配上自己想到的繪畫作品。
? 二十四節氣介紹一個 ?
【教材分析】
冬至是一個重要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
“亞歲”等。民間不僅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還有慶賀冬至的習俗。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風俗,南方地區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本次活動將通過信息分享交流、觀看錄像、傾聽故事、欣賞幾兒歌等方式,引導幼兒了解冬至的天文、物候、人事和民俗活動,加深幼兒對冬至的認識,進一步了解中國的傳統習俗。
【活動目標】
1、認識我國傳統的節氣冬至,知道冬至是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了解冬至的由來和民俗習慣
2、能與同伴大膽交流有關冬至的傳說和習俗。
3、感受冬至的喜慶,萌發探索傳統習俗奧秘的興趣。
【活動準備】
收集與冬至有關的圖片和資料,了解關于冬至的諺語和習俗,教師自備課件《冬至的由來》、《張仲景與餃子的故事)、《冬至的習俗》,“幼兒學習材料”擁抱冬天》。
【活動建議】
1、請幼兒互相交流收集的信息,了解有關冬至的`知識。
(1)幼兒分組互相交流、分享自己收集的有關冬至節氣的信息。
(2)請各組代表到集體面前進行交流。
(3)小結: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冬至標志著全年最冷的時候到來了。冬至這一天,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過了冬至,白天就會天天變長,黑夜會慢慢變短。從冬至這一天開始“數九”,過了九九八十一天,春天就來了。
2、請幼兒觀看《冬至的由來》的課件,了解冬至的由來。
討論:古時候的人們是怎樣測定出冬至的?冬至具體是哪一天?冬至又叫什么?
小結:古時候的人們利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 時間在每年的陽歷 12 月 21-23 日之間。冬至并沒有固定于特定的一天,所以被稱為“活節”。
3、聯系生活實際,結合課件,引導幼兒了解冬至的民俗習慣,感受冬至的喜慶
(1)請幼兒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和同伴交流自己家是怎樣慶賀冬至的。提問:你們家是怎樣過冬至的?冬至晚上你們吃什么?
(2)講述《張仲景與餃子的故事》,請幼兒觀看課件,了解冬至吃餃子的由來提問:冬至為什么要吃餃子?
(3)請幼兒觀看課件《冬至的習俗》,簡單了解冬至的其他習俗,感受冬至的喜慶。引導幼兒交流:你還知道冬至哪些不一樣的習俗?
小結:我國幅員遼,地理環境不一樣,人們的生活方式也不同,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而蘇南人在冬至時吃大蔥炒豆腐。
(4)請幼兒閱讀《擁抱冬天》第 22-23 頁,了解冬至的習俗。
【活動延伸】
請幼兒觀看視頻《二十四節氣歌》了解春分、秋分、立冬等其他節氣,進一步感受二十四節氣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附
張仲景與餃子的故事
每年農歷冬至這一天,不論貧富,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边@種習俗是為了紀念“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是漢代著名醫學家。他不僅醫術精湛,而且心地善良,心懷百姓。東漢末年, 各地災害嚴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張仲景在長沙為官時,常為百姓除疾醫病。
后來,張仲景載然辭官,從長沙告老還鄉。他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恐饑受寒,平朵都凍爛了,心里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
張仲景回家后,求醫的人特別多。他忙得不可開交,但心里總記掛著那些凍爛耳朵的窮百姓。他讓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含藥治傷。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里然煮,然后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樣的“嬌耳”,并煮熱。來求藥的人每人分得兩只“嬌耳”和一大碗肉。張伸景將這種藥稱之為“祛寒嬌耳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后渾身發熱,血液通楊,兩耳變暖。
一段時間過后,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
人們稱這種食物為“耳”、“子”,在冬至時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愈病人的善舉。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從此,子逐漸成為了人們喜愛的食物之一。
? 二十四節氣介紹一個 ?
1、教學目的:
1、知識目標:
(1)反復誦讀,品味文章清新優美的語言,感受春天的“新、美、力”。
(2)學習作者細致觀察,抓住特征多角度地描寫景物的方法。
2、能力目標:
(1)品味作者用詩一般的抒情筆調、優美的語言描繪春天。
(2)學習比喻、擬人修辭手法的運用。
(3)朗讀課文,理解文章內容,把握作者情感。
3、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欣賞大自然的美。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
4、教學重點:
1、流利、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把握作者的感情。
2、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來表現景物的特征及細致觀察景物,抓住特點描寫的方法。
5、教學難點:
在景物描寫中抒情。
6、教學設想:
1、通過反復誦讀,引導學生品味作者描繪自然風景時那詩一般的抒情筆調,優美的語言,從中得到美的熏陶。誦讀中注重個性化朗讀。
2、小組討論理清文章的脈絡,學習細致觀察景物,領會寫景的各種方法。
3、課堂延伸:查閱資料,找出有關描寫春的'詩句或片斷描寫,在課堂上討論、分析。
7、教學準備:
1、反復誦讀課文,體會作者的語言特色。
2、查閱資料,找出有關描寫春的詩句或片斷描寫,摘抄并準備在課堂上討論、分析。
3、把自己認為最美、最精彩的句子畫出來,體會美在哪里,精彩在哪里。
8、教學過程:
1、誦讀課文,體會作者的語言特色,感受春的活力。
2、賞析課內外有關描寫春的詩句或片斷描寫。
教學步驟:
一、盼春天:
1、導入:“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現在嚴冬將至,但我們也可以在這嚴冬中找尋春的影子,因為冬天來了,我們離天春天越來越近了,那讓我們共同來期待那富有生命力的春天吧?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聽,春天來了……
2、欣賞音樂《春天在哪里》
二、找春天:
3、問:春天在哪里呢?在這里,在我們身邊。在古詩詞句中,下面請同學們從所學過的古詩詞中去找春天。(生回答出詩句——:例: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4、問:“能不能告訴老師詩句寫的是春天的什么景物呢?”例:上面的例句寫的是小草。
5、問:“寫草(或花、雨、風)怎么樣?”例:“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睂懗隽瞬萃⒌纳?。
三、讀春天:
6、(我們找到了春天,那么的美麗,那讓我們共同來讀一讀作家朱自清筆下的春天,一起來感受一下那美麗的春景)放配樂朗誦,領會作者朱自清的感情基調。(引導朗讀課文應該用什么樣的感情)
7、分小組誦讀課文。
8、正音正字。
9、師點撥:本文寫了春天的哪些景物?(春草、春花、春風、春雨、迎春)
四、誦春天:
10、全體齊誦讀課文,
要求:
(1)加深對文中形象而生動的句子理解;
(2)用明快的節奏,讀出作者熱愛贊美的感情。
11、課外延伸:
仿照課文結尾句子
春天還像什么呢?
例:春天是插花能手,用巧手裝扮人生;春天是一位偉大的畫家,用畫筆繪出五彩的世界。
12、作業布置:
(1)有感情的誦讀課文,并背誦課文及相關的詩詞句。
(2)把課文中自己認為最美、最精彩的句子畫出來,體會美在哪里,精彩在哪里。并說說理由。
附:(第二、三課時)設想:
教學目標:1、品味語言,學習比喻、擬人的修辭作用;
2、借景抒情的寫法;
3、寫景方法小結。
讓學生分小組討論,自己品味文章語言的優美詞句,老師只是作適當的點撥。
? 二十四節氣介紹一個 ?
一、設計理念
生命的真諦是什么?生命的意義何在,這是人類思考的永恒主題。本組教材,就是圍繞“生命”這一專題展開的,選編的四篇中外文學作品,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對生命的思考感悟?!队|摸春天》告訴我們:誰都有熱愛生活的權利,誰都可以創造一個屬于自己的繽紛世界。
編組這組教材的目的,一是引導學生通過讀書感受生命的美好,激發對生命的思考,從而更加珍惜生命,熱愛生命。二是深刻體會課文中含義深刻詞句的意思,發現并引導總結體會句子的方法,培養理解語言的能力,并引導學生不斷積累語言,增強語感。
學生年齡較小,對生命的意義缺乏深刻的理解,因此本組課文就是從過一個個形象、具體的人物和事物來體現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二、教學目標
1能正確、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通過感悟、品讀課文語言文字,感受盲童對生活的熱愛,激發學生熱愛生活,創造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3領悟“誰都有生活的權利,誰都可以創造一個屬于自己的繽紛世界”的內涵。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讀、悟、品讀課文語言文字,感受課文的美。
教學難點感受盲童對生活的熱愛,領悟“誰都有生活的權利,誰都可以創造一個屬于自己的繽紛世界”的內涵。
四、教學方法
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通過啟發,找出文中的重點詞句,讓學生在合作交流,探究活動中,聯系上下文,結合生活實際理解句子。
五、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在春暖春開的季節,很高心和大家一起來上課。同學們你們高興嗎?用你們的方式表示一下對康老師的歡迎好嗎?大家的掌聲包含了歡迎,也包含了對老師的鼓勵。老師為了表示謝意,送給大家一首歌,會唱的可以小聲跟著唱。
(二)導入
1歌聲好聽嗎?那老師太高興了。我們可以開始上課好嗎?小朋友在尋找春天,因為春天是美麗的,春天在你們的眼中是什么樣的,可以用個詞語來形容一下嗎? (學生自由說)(板書春天)
春天在同學們的眼中真美啊!那同學們是用什么方式發現春天的美呢?
(學生自由說)是呀我們可以用明亮的眼睛觀賞美麗的春色,用鼻子感受花草的清香,而我們17課主人公安靜卻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觸摸到了春天。(板書觸摸)
2齊讀課題
(二)整體感知,回顧課文內容。
1概述文章內容
誰能說說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學生說)
安靜這樣的舉動,作者感嘆到:這真是一個是奇跡!(板書奇跡)作者為什么說這是一個奇跡?這不是我們很容易做到的嗎?(學生說)那安靜創造了那些奇跡呢?
2接讀課文,邊聽課文邊思考,把你認為與奇跡有關的語句畫下來。
(三)細讀課文,深入品析。
1、盲女孩安靜創造了那些奇跡?把你畫出來的語句讀給同學聽聽。
2、指名說(板書奇跡內容)
3、相互說一說安靜是如何來創造的這些奇跡?你從奇跡中又體會到什么?
安靜在花叢中穿梭,她走得很流暢,沒有一點磕磕絆絆。
1、先讀出這個句子。
2、安靜是如何做到到的?同學們印象中盲人是如何走路的,而安靜卻可以做到“流暢”?
3、想一想安靜為什么在這里穿梭呀?(感受生活的美好,安靜的開心。)
4、帶著這樣的感覺來讀第二自然段,(對春天的熱愛、安靜的開心)
安靜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來,她慢慢地伸出雙手,在花香的引導下,極其準確地伸向一朵沾著露珠的月季花。
她是怎樣做到的?她要干什么?同學們請注意安靜在花香的引導下,如此準確地知道月季花的位置,她是怎樣伸出雙手的?從這個細微的動作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帶著這種美好的感覺來讀第三自然段,點名讀。安靜愛花,愛春天和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讓我們一起讀第三自然段,從字里行間去感受她的那份愛。
安靜的手指悄然合攏,竟然攏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個奇跡!睜著眼睛的蝴蝶被盲女孩神奇的靈性捉住了。
你認為安靜是如何攏住蝴蝶的?你認為作者是怎樣的感覺?(整天穿梭在花叢中,她的'身上一定擁有了濃郁的花香,蝴蝶以為她就是一朵花。)“神奇的靈性”源于什么?那安靜又是什么感覺?(她是那樣的熱愛花朵、春天,才伸出雙手。)
假設情境,同學們現在就是安靜(教師配樂范讀),體會安靜的內心在想什么?看到這樣的一幕,作者“我”是什么感受?指名讀第五自然段。作者看見了安靜多姿多彩的內心世界,你們看到了嗎?那她的內心世界有什么?(學生說)
在春天的深處,安靜細細地感受著春光;對于手中的這一只蝴蝶,安靜是如何對待的?
許久,多長時間,說明了什么?放飛蝴蝶,安靜仰起頭來張望,“張望”什么意思,安靜又在張望什么呢?(安靜用她的心在張望。)
3、安靜放飛蝴蝶的那一刻,仰起頭來張望,她仿佛看到,她想。(對光明的渴望,對飛翔的渴望)
4帶著這樣的渴望,我們讀一下第六自然段,點名讀。
(四)回歸整體,拓展延伸。
安靜對生活的熱愛,對生活得獨特感受,感受著你也深深地感動著作者,難怪作者會發出這樣的感嘆。
課件:誰都有生活得權利,誰都可以創造一個屬于自己的繽紛世界。
這句話中,“誰”指的是什么?聯系課文和生活實際來談一談(。一定要熱愛生活、生命。)老師這里也有一個例子。
課文鏈接海倫·凱勒從19個月時,就雙耳失聰,雙眼失明,卻依然是快樂的,她也創造了自己的繽紛世界,我們來閱讀一下。
能用一個詞或一句話說說海倫·凱勒給你留下的印象,我們看一下課本鏈接,體會海倫·凱勒的心情是如何的。生命是美好的,只要你熱愛她,她就會給你機會,創造自己的繽紛世界。但并不是每一個都擁有享受生命的權力。
我們不會忘記去年的今天,四川省發生了里氏8.0級大地震,就奪取了無數人的寶貴生命,一位幸存者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當早晨醒來時,我又看見了初升的太陽,我覺得自己是幸福的,說到這里,相信你對生命一定也有了更深的感悟和理解,那么就拿起筆來,寫下你心中的感概吧!
泡泡語還告訴我們……
我們能辦到嗎?讓我們下課就開始行動吧,辦一期關于“熱愛生命”的墻報,同學們,我們應該從哪尋找資料呢!
好,老師等待你們的好消息。謝謝同學們的合作,再見!
? 二十四節氣介紹一個 ?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培養學生對自然的觀察、感受能力和文本閱讀的審美感知、發現、鑒賞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交流探究,品位文本意境美。
【情感與態度】
熱愛自然,提升審美品位,加強生態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學習對比的修辭技巧,琢磨避實就虛的寫法。
【教學方法】
文本研讀,比較賞析法,師生合作、探究法。
【教學手段】
多媒體ppt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法、學法設計】
教師的教學行為學生的學習行為
一、導入新課:我們曾經學過毛澤東的《沁園春雪》(出示幻燈片),詞中詩人把北國風光寫得那么的壯麗多姿,給我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江南的冬景給郁達夫留下的總體印象又是什么?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江南的冬景》(亮出ppt課題)設計意圖:快速瀏覽找出文眼,訓練學生篩選信息的能力。生快速閱讀,齊答:“江南的冬景是一種明朗的情調?!?/p>
二、文本對話,整體感知
1、學生簡介作者,老師適當補充。(知人論世)
2、本文是一篇寫景散文,請同學們聽課文錄音
a、注意文中多音字的正確讀音。
b、郁達夫筆下的“江南”指哪些地方?
3、在冬季里,作者發現了江南什么樣的美景?請把這些景點找出來。(顯示幻燈圖片)
4、江南的冬景有什么特征?運用什么手法?
設計意圖:通曉文意,初步把握作品。學生自主學習,教師糾正明確。
a、給予、剝花生、泊船、月暈、擱筆b、指江浙地區(第6小節),而不指中國極南地區閩粵地區。
教師提示:寫了屋外,寫了植被,寫了江南的雨,雪,無雨無雪時冬郊的閑步。學生討論明確:屋外曝背談天圖、午后冬郊圖、農村冬雨圖、江南雪景圖、旱冬閑步圖學生討論明確:
a、特征:溫潤晴暖優美
b、對比:與北方冬景、江南秋景、閩粵地區的冬景等的對比。
三、突出重點、比較鑒賞以“江南雪景圖”為例:我們學習過老舍的《濟南的冬天》,同是寫雪景,與《濟南的冬天》比較,《江南的冬景》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學生討論交流:不同:《濟南的冬天》更多的是在進行直接的描寫。而《江南的冬景》是引用詩句、避實就虛地寫江南的雪景。
教師小結:引用詩句、避實就虛的寫法,是郁達夫散文常用的筆法,他常在散文中插入一些舊詩,以補散文里沒有說盡的余意,沒有抒發的情愫,使文章在整個行文上顯得跌宕多姿,也增加了文章的詩情畫意。
四、品味語言、深入思考
1、朗讀文本,思考:評論家認為郁達夫的'寫景散文充滿了詩情畫意,哪些文字能體現這個特點?談談你感受。(出示右邊幻燈文本)
2、作者對江南雪景有沒有作實景描繪,為什么?
設計意圖:品味語言所體驗的或表達效果,通過朗讀使學生的理解更具個性化。引用的詩詞:若是冬天來了,春天也馬上會來。暮雨瀟瀟江上村。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五彩的文字:灰云、霜白、紅葉、雪白的桕子、赭色的草根邊帶綠意、青天碧落、白雨、淡墨背景、烏蓬小船、紅黃的垂暮天
學生交流、老師歸納:作者引用詩句、避實就虛的用意在于巧借詩句意境,并通過自己的品評將這個意境推到一個新的境界;雖則語句簡省洗練,但所包容的意象十分豐富。
五、拓展延伸、創新實踐
1、我們可以從郁達夫散文中學習到散文的哪些寫法?
2、假如你要以《xxxxxxxx的冬天》為題寫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要求通過對冬景的描寫,表達不同的思想感情,如喜悅、惆悵等,你會選擇哪些景物呢?怎樣寫呢?
設計意圖:通過實踐,讓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得到及時的反饋。
學生討論可得:
a、多引用詩句,多用色,使文章詩情畫意。
b、運用比較寫法突出景物的特點。
c、文章要溶進自己的個性。學生當堂寫作,師巡視、點撥。請幾位同學范讀自己的短文。
六、課堂小結
畫家劉海粟曾說過:“青年畫家不精讀郁達夫的游記,畫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錢塘、富陽、新安,也讀不通達夫的妙文?!边@是對郁達夫寫景散文的高度評價。郁達夫曾經說過“欣賞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賞藝術與人生的心情?!蓖ㄟ^這篇文章的學習,我希望同學們能做到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自然的美,欣賞自然的美,并能運用所學到寫作方法去寫散文,寫出有個性的散文。
七、課外作業
1、走進大自然的活動,體驗自然,了解風物。
2、選擇一張風景照寫解說詞,圖文并茂講你和自然的故事。
八、教學反思:
1、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者成功的扮演了引導者、組織者的角色。
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簡介作者、尤其是進行比較閱讀時,學生按小組通力合作,自由交流,進行合作學習。
營造了融洽的教學氛圍,教師作為引導者、組織者,更好的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上與學生配合很是默契,借助多媒體的優勢,多次成功地將學生帶入了江南那美妙的冬景中,流連忘返,激發了學生美的情操,
另附板書
江南的冬景
↓
明朗
↓ ↓ ↓
寒郊植被圖微雨寒村圖江南雪景圖
↓
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
含無盡之意,見于言外。
↓
形散而神不散
? 二十四節氣介紹一個 ?
一、 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什么節氣?
生:大雪。
師:對!那你們感覺到冬天很冷嗎?
生:不冷!
師:是啊,我們地處江南,氣候適宜?,F代小說家、詩人郁達夫南遷杭州后,對江浙一帶的山水極為贊賞,寫下了富有詩情畫意的優美散文《江南的冬景》。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教師板書)
二、整體感知,說出景物及其特點
(讓學生速讀全文,找出重點詞語。)
師:江南的冬天給作者的感受是什么?請用文中的詞語回答。(板書方法指引:抓重點詞)
生:可愛、悠閑、迷人。
師:很好,我們就用“可愛、迷人”來概括。(板書)
師:為什么說是“可愛、迷人”的呢?請從課文中找出依據。先請大家讀1-4節,看作者用什么方法來突出江南的冬天的“可愛”的。請大家看看,除了寫江南的冬景,作者還寫了哪些地方的景色?
(學生速讀后回答)生1:還寫了北國之冬。生2:還寫了南國之冬。生3:還寫了江南的晚秋。
師:很好。(板書以上內容)那寫這些地方的景色的`目的是什么呢?這是一種什么寫法呢?
生:這是比較的寫法。目的是為了突出江南冬天的可愛。
師:很好。那具體一點講,突出江南冬天的哪些特點呢?
(學生思考后回答)生1:溫暖。生2:明朗的情調。生3:適宜。
師:很好。老師再用四字短語概括一下(板書晴暖溫和、明朗情調、冷暖適宜)。
師:讓我們再讀5-8節,看作者又用哪些畫面來表現江南的冬景“迷人”的特點的?請各選用文中的一個短語來概括,后面再加一個“圖”。
(學生速讀后回答)生1:江南山野圖、冬郊散步圖、冬雨農村圖。生2:還有江南雪景圖。
師:好,其他同學還有沒有補充?沒有!那行,老師覺得大家概括得很好。(板書江南山野圖、冬雨農村圖、江南雪景圖)
師:這些畫面體現了景物的什么特點?請從文中各找一個詞語來回答。
生1:生氣、悠閑。生2:江南雪景圖是為了表現雪景的美麗。
師:(板書生氣、悠閑、美麗)同學們找得很準。好,老師小結一下,以上環節,我們學會了抓住景物特征描寫,同時學會了用文中的詞語來回答問題。
三、 抓關鍵句,探究作者情感
師:面對這么可愛、迷人的冬景,作者產生了一種什么愿望?請同學們齊讀第10節回答。
(生齊讀,齊答):想要散步。
師:文章還有哪些地方寫到散步的呢?讀讀,畫出關鍵句。(板書:析關鍵句)
生:第6節、第9節。(教師讓學生讀讀關鍵句子)
? 二十四節氣介紹一個 ?
教學目標:
1、讓學生了解谷雨節氣的含義、特點及相關習俗。
2、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活動,感受谷雨節氣的自然氣息和文化氛圍。
3、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實踐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教學內容:
一、谷雨節氣的含義與特點
1、介紹谷雨節氣的含義,即“雨生百谷”之意,強調此時降水對農作物的重要性。
2、描述谷雨節氣的特點,包括氣溫逐漸升高、萬物復蘇、農作物生長旺盛等。
二、谷雨節氣的習俗
1、講述谷雨節氣的傳統習俗,如摘谷雨茶、吃春、賞花、祭海等。
2、引導學生討論這些習俗背后的文化含義,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三、實踐活動
1、觀察記錄:讓學生觀察谷雨節氣期間自然界的變化,記錄植物生長、動物活動等,培養學生的觀察力。
2、手工制作:指導學生制作與谷雨節氣相關的手工作品,如剪紙牡丹、谷雨節氣卡片等,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3、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參與種植花卉、蔬菜等農作物的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農作物的生長過程,感受勞動的樂趣。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通過提問引導學生回顧已學過的節氣知識,引出谷雨節氣的主題。
二、新課講解
1、教師講解谷雨節氣的含義、特點及相關習俗,引導學生理解并記憶。
2、通過圖片、視頻等多媒體資料展示谷雨節氣的自然景象和文化氛圍,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谷雨節氣的特點。
三、實踐活動
1、分組進行實踐活動,每組選擇一項活動進行實踐。
2、教師巡視指導,幫助學生解決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3、活動結束后,組織學生進行成果展示和交流。
四、總結提升
1、總結谷雨節氣的知識點和實踐活動的內容,鞏固學生的記憶和理解。
2、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和責任感。
作業布置:
1、讓學生回家與家人分享谷雨節氣的'知識和習俗,增進家庭間的文化交流。
2、鼓勵學生創作與谷雨節氣相關的詩歌、散文等作品,展示自己的文學才華。
教學反思:
本節課通過講解和實踐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全面了解了谷雨節氣的含義、特點及相關習俗。實踐活動的設計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實踐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在今后的教學中,可以進一步拓展谷雨節氣的文化內涵,引導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傳統文化的精髓。
? 二十四節氣介紹一個 ?
教學目標:
1、學生能夠了解谷雨節氣的含義、時間和特點。
2、學生能夠知道谷雨節氣的傳統習俗和與農業的關系。
3、學生能夠通過實踐活動,感受谷雨節氣的氛圍,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教學準備:
1、谷雨節氣的圖片和視頻資料。
2、谷雨節氣的傳統習俗相關物品,如谷雨茶、五谷雜糧等。
3、實踐活動所需的材料和工具,如種子、花盆、紙筆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播放谷雨節氣的視頻資料,引起學生的'興趣。
2、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現在是什么節氣嗎?谷雨節氣有什么特點呢?”
二、了解谷雨節氣
1、講解谷雨節氣的含義、時間和特點。
2、展示谷雨節氣的圖片,讓學生感受谷雨節氣的氣息。
3、講解谷雨節氣與農業的關系,讓學生了解谷雨節氣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
三、探究谷雨習俗
1、講解谷雨節氣的傳統習俗,如喝谷雨茶、吃五谷雜糧、賞牡丹等。
2、展示相關物品,讓學生感受谷雨習俗的文化內涵。
3、組織學生討論:“你們知道谷雨節氣還有哪些傳統習俗嗎?你們家里是怎么過谷雨節氣的?”
四、實踐活動
1、組織學生種植花卉或蔬菜,體驗農耕文化。
2、指導學生制作谷雨茶,了解茶葉的制作過程。
3、安排學生觀察并記錄植物生長的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動手能力。
五、課堂小結
1、總結谷雨節氣的特點和傳統習俗。
2、強調谷雨節氣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引導學生珍惜糧食、尊重勞動。
3、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關注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
教學反思:
本次教學活動通過講解、圖片展示、實踐活動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全面了解了谷雨節氣的含義、特點和傳統習俗。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積極參與,體驗了農耕文化的樂趣,增強了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實踐活動中要確保學生的安全,避免發生意外。同時,也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確保教學目標的達成。
? 二十四節氣介紹一個 ?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學生能夠了解谷雨節氣的由來、時間、氣候特點和傳統習俗;能夠背誦與谷雨節氣相關的古詩詞。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觀察、討論、實踐等活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谷雨節氣的氣候特點和傳統習俗。
教學難點:理解谷雨節氣與農業生產的關系,以及谷雨節氣所蘊含的文化內涵。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講解谷雨節氣的相關知識。
演示法:展示谷雨時節的圖片、視頻等資料。
討論法:組織學生討論谷雨節氣的習俗和意義。
實踐法:讓學生親自參與谷雨節氣的傳統活動,如品茶、賞花等。
四、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5 分鐘)
(1)播放一段關于谷雨節氣的視頻,讓學生直觀地感受谷雨時節的自然風光和人文風情。
(2)提問學生:“你們知道谷雨節氣嗎?谷雨節氣有什么特點和習俗呢?” 引出本節課的主題。
講解谷雨節氣的知識(15 分鐘)
(1)谷雨的'由來和時間。介紹谷雨節氣的名稱由來,以及它在二十四節氣中的位置和時間。
(2)谷雨的氣候特點。講解谷雨時節的氣溫、降水、濕度等氣候特點,以及這些特點對農業生產和人們生活的影響。
(3)谷雨的傳統習俗。詳細介紹谷雨節氣的傳統習俗,如喝谷雨茶、賞牡丹花、祭倉頡、走谷雨等,讓學生了解這些習俗的由來和意義。
欣賞谷雨詩詞(10 分鐘)
(1)展示與谷雨節氣相關的古詩詞,如唐代詩人孟浩然的《春曉》、唐代詩人王維的《山居秋暝》等。
(2)帶領學生朗讀這些古詩詞,感受古人對谷雨時節的贊美和感悟。
(3)引導學生分析古詩詞中所描繪的谷雨景象和情感,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
實踐活動(15 分鐘)
(1)品茶活動。準備谷雨茶,讓學生品嘗谷雨茶的味道,了解谷雨茶的功效和制作方法。
(2)賞花活動。組織學生到校園或公園欣賞牡丹花,觀察牡丹花的形態和顏色,感受牡丹花的美麗和高貴。
總結歸納(5 分鐘)
(1)回顧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強調谷雨節氣的重要性和意義。
(2)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關注傳統文化,積極參與傳統節日和節氣的活動。
(3)布置作業:讓學生回家后向家長介紹谷雨節氣的知識,并與家長一起品嘗谷雨茶或欣賞牡丹花。
五、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學生對谷雨節氣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提高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通過觀察、討論、實踐等方式,讓學生親身體驗谷雨節氣的魅力。同時,我也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鼓勵學生在學習中提出自己的問題和見解。但是,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還可以進一步拓展,教學方法還可以更加多樣化等。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和傳承傳統文化。
? 二十四節氣介紹一個 ?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是二十四個節氣中的四個節氣,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于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詳解,希望能為大家提供幫助!
春分:二十四節氣之第四節氣,在3月20日或21日;表示春季中間,晝夜等長。
夏至:二十四節氣之第十節氣,在6月21日或22日;表示炎熱將至,該日晝最長,夜最短。
秋分:二十四節氣之第十六節氣,在9月23日或24日;表示秋季中間,晝夜等長。
冬至:二十四節氣之第二十二節氣,在12月21日或22日;表示寒冬到來,該日晝最短、夜最長。
先說“春分、秋分”。從漢字字面可以解釋為“晝夜均分”的意思。春分是春天晝夜均分的一天。秋分是秋天晝夜均分的一天。
再說“冬至、夏至”。從漢字字面可以解釋為“冬天夜長到頭了”。夏至可以解釋為“夏天晝長到頭了”。有些人把“至”當成“到”來解釋,是誤解了。冬至絕對不是冬天到了的意思,夏至絕對不是夏天到了的意思。您如果從前也聽人這樣說,并且信以為真的話,要趕快糾正過來,以免被人當笑話說你。“至”在這里是“極至”的意思,即“到頭了”的意思。什么到頭了?冬天是說“夜長到頭了”,夏天是說晝長到頭了?;蛘邠Q一種說法:冬至是中午的影長變長到頭了;夏至是中午的影長變短到頭了。用天文學的術語說,冬至是太陽走到南回歸線了,該回頭向北了。夏至是太陽走到北回歸線了,該回頭向南了。
冬至夏至春分秋分這四個日子是中國傳統歷法里的24節氣里的四個節氣。分別是第四、第十、第十六、第二十二節氣。或者說是春夏秋冬四季的正中一個節氣。天文學上分別以黃經0°、90°、180°、270°定義這四個黃經點。
西方天文學上這四個點的名稱是:wintersolstice,summersolstice,spring(vernal)equinox,autumnalequinox。這四個英文詞被西方人解釋為春夏秋冬四季的開始。其實這毫無根據,完全是以訛傳訛。筆者在此作一批駁,加以糾正。
先看春分(spring(vernal)equinox和秋分(autumnalequinox)。spring(vernal)和autumnal是兩個定語,是春季的和秋季的意思。equinox是赤道。與定語合起來是表示春天太陽走到赤道了,秋天太陽走到赤道了。根本沒有春天開始和秋天開始的意思。比如可以說:“springholiday”,“autummholiday"表示春假和秋假。并不表示春季和秋季的開始。如果要表示春季的開始或秋季的開始,要用“thebeginningofspring”,和“thebeginningofautumn”這樣的說法。
再看冬至wintersolstice和夏至summersolstice。winter和summer是兩個定語,冬季的和夏季的意思。solstice是回歸線的意思。合起來是冬季太陽走到南回歸線了,夏季太陽走到北回歸線了。根本也沒有冬季開始和夏季開始的意思。把這四個詞組解釋為四季的開始,與這四個詞毫不相干。完全是附會歐洲的氣候隨意解釋,以訛傳訛。
按照人們的正常思維邏輯,春spring,夏summer,秋autumn,冬winter四季,應該是太陽在黃道上一年走過的路徑的四個段落。大體上應該是相等劃分的。按時間劃分,還是按幾何位置劃分,都各有道理。但從天文學的角度考慮,按幾何位置劃分更科學一些,因為四季的原始概念是從氣候的周期形成的。而氣候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太陽的位置。當人們認識到這一點后,當然要選擇以太陽位置來劃分四季的辦法。所以,天文四季就是按照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作出的四等分劃分,每季占90°區域。關鍵就在分點取在何處?從wintersolstice,summersolstice,spring(vernal)equinox,autumnalequinox這四個詞給我們的啟示,這四個點作為分點的可能性幾乎是零。這四個點的前后都屬于同一個季的可能性是絕對占優的。按照人對于對稱性的偏愛,以此四點的前后對稱的45°構成的90°區域是最可能的四季區域。但這只是一種合理的可能性。不是必然性。我們要用另一種思維邏輯來證明這是唯一的正確選擇。思維邏輯就是四季區域的劃分必須符合科學劃分的充分必要條件,正如地圖正常著色問題所要求的'那樣:任何有共同邊界線的二相鄰區域必須著以不同顏色。這是地圖正常著色的充分必要條件。天文四季分劃也必須符合類似的充分必要條件:任何相鄰區域必須有不同的天文數量特征。我們的任務是求得符合此充分必要條件的四分點。如果答案還是唯一的,那將是理想的天文四季分劃。任何只憑主觀想象給出的不符合這充分必要條件的所謂天文四季分劃,都將被證明是不合理的。
西方天文學把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黃道四點(0°、90°、180°、270°)看作四季的分點。表面看起來很直觀,四個黃經90°區域分別占直角坐標分割單位圓的四個象限的弧??上н@樣的分區,每區的太陽赤緯不能滿足上面說的科學分劃的充分必要條件。只要看一、二兩區的太陽赤緯范圍完全一樣,三、四兩區的太陽赤緯完全一樣,就能明白,這樣的劃分法作為四季劃分是不合理的。太陽赤緯不能作為區分區域的天文特征。
很容易用數學證明以315°、45°、135°、225°為分點的劃分法是唯一滿足科學劃分充分必要條件的劃分法。這樣劃分的四區域的中點正好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點。即二分二至是天文四季的中點。這就是二分二至的真正天文意義。它們是四季的中點,而不是起點。
? 二十四節氣介紹一個 ?
1、鴨肉
俗話說:“防苦夏,多吃鴨”。鴨肉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維B和維E等多種物質,滋補不上火,營養十分豐富。炎炎夏日,容易口干舌燥,心中煩熱,而鴨肉能滋陰清熱,所以在四季之中,鴨肉特別適合夏季食用。
2、羊肉
大暑時節,山東地區還有著喝羊肉湯的習俗。很多朋友會認為羊肉比較燥熱,夏天吃羊肉是火上澆油。其實,夏季炎熱,人們喜歡吃冰凍生冷的食物,喝一碗羊肉湯,可以暖脾胃,有益健康,不過易上火體質的人就不適合吃羊肉了。
3、蓮子
自古以來就有伏日吃蓮子湯的習俗。蓮子是荷花的精華所在,自古以來被視為滋補珍品,大暑時節正處于三伏天中,此時也是蓮子大量上市的時節,吃蓮子不但能給人一種神清氣爽的感覺,還能緩解煩躁的情緒,起到解暑的效果。
4、苦瓜
苦瓜是夏季必吃的蔬菜之一,大暑前后天氣炎熱,容易上火,適當的吃些苦味的食物可以很好的去除身體中的火氣,味道甘苦的苦瓜不但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還能增進食欲、清熱消暑。由于苦瓜是偏涼的,所以體寒者要少吃。
6、姜茶
俗話說:“冬吃蘿卜夏吃姜”。大暑時節正處于一年中最炎熱的三伏天之中,很多人愛吃冷飲來消暑,久而久之就會使體內積累濕寒之氣,此時,一杯辛辣香甜、散寒祛濕的紅棗紅糖姜茶則是最好的選擇。
5、荷葉
大暑前后,天氣炎熱多雨,使人容易疲倦、食欲不振。廣東地區每逢大暑當日幾乎家家戶戶都會煲荷葉冬瓜老鴨湯。荷葉清暑利濕,用來煲湯不但清香解膩,還能生津止渴,特別適合暑天口渴心煩食用。
大暑養生食譜
百合蓮子燉豬肉
取鮮百合、鮮蓮子、瘦肉,洗凈放入油鍋炒熟,加水、姜蔥、糯米酒,大火煮沸,轉為文火燉30分鐘。每日一次,連吃數日。此方具有養心、滋腎、安神之功效。
茯苓粳米粥
茯苓或茯苓粉、粳米、紅棗、冰糖適量,共同放于鍋內,加水適量,用旺火燒開后再用文火煮,至米爛熟即可食用。此方除了可以安神助睡眠以外,還有健脾利濕的功效,適用于老年性浮腫、肥胖癥、小便不利、腹瀉等癥。
老年人只要在夏季注意膳食調理,做到營養均衡,并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心平氣和的性格,就可以安然度過酷熱的夏天。
蝦仁炒絲瓜
材料:絲瓜100克、蝦200克、食用油20毫升、鹽2克、料酒少許、生抽少許、水淀粉適量、姜絲適量、蒜片適量。
做法:絲瓜洗凈,去皮,切成滾刀塊;蝦洗凈后,去頭去殼,剝成蝦仁。將蝦仁放入碗中,加入料酒5毫升和水淀粉5毫升,拌勻腌制10分鐘。炒鍋置火上燒熱,倒入油10毫升,待油溫燒至七成熱時,放入蝦仁翻炒至蝦肉變紅,撈出待用。將炒鍋再次置于火上燒熱,倒入剩余的油,放入鮮姜絲和大蒜片大火爆香,加入絲瓜塊翻炒片刻,放入蝦仁,調入適量的料酒、生抽、鹽、水淀粉,拌炒均勻即可。
功效:絲瓜性味甘平,有清暑涼血、解毒通便、通經絡、行血脈、下乳汁等功效。蝦中蛋白質含量很高,而且還含有豐富的鉀、碘、鎂、磷等礦物質及維生素A、氨茶堿等成分,且其肉質松軟,易消化。
薏苡仁冬瓜豬肉湯
材料:薏苡仁10克,扁豆10克,陳皮5克,冬瓜(連皮)500克,豬肉400克,生姜適量。
做法:豬肉洗凈切塊、焯去血水備用。薏苡仁、扁豆、陳皮洗凈,冬瓜(連皮)洗凈切塊,生姜切片。上述用料一同放入砂鍋,加適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1.5小時,調入精鹽即成。
功效:具有健脾祛濕的功效,適用于夏季暑濕的保健。
淮山赤小豆冬瓜豬腱湯
材料:赤小豆50克,淮山藥25克,豬腱肉500克,冬瓜600克,陳皮14個,生姜3片
做法:將赤小豆、淮山、陳皮洗凈、浸泡,陳皮去瓤;冬瓜刮皮,洗凈,切塊狀;豬腱肉洗凈,整塊不刀切;將材料一起與生姜放進瓦煲內,加入清水,煮沸;沸后改文火煲2小時,調入適量油、鹽即可。
功效:既要去濕,又要補心,還要健脾胃,那必是赤小豆莫屬!冬瓜不寒不熱,很“正氣”,有清熱、清暑、解毒、利尿、消腫的功效。而淮山藥的營養元素也十分豐富,其性平,有健強脾胃、益氣祛濕的功效。
薏米陳皮鯉魚湯
材料:薏米50克、陳皮5克、冬瓜150克、鯉魚1條、瘦肉50克、生姜3片。
做法:各物分別洗凈。藥材浸軟;冬瓜去皮、切塊;鯉魚宰洗凈,煎至微黃,濺入少許熱水。一起與瘦肉、姜下瓦煲,加清水2000毫升(約8碗量),武火滾沸后改文火煲約1小時便可。
功效:薏米有健脾滲濕、清熱排膿、除痹止瀉的功效,陳皮能潤燥祛濕、健脾理氣。合而煲鯉魚,能健脾祛濕、清熱化痰。適合于脾陽虛導致水濕不化、水腫、小便不利、倦乏等癥狀的調理。
五豆粥
材料:黃豆25g,綠豆25g,赤小豆25g,黑豆25g,炒扁豆25g,紫米50g,大米100g
做法:把豆子洗凈,用清水浸泡至少4小時。泡好的豆子放在鍋里,加入適量的水,大火煮開后用小火熬,1小時之后關火。不要打開蓋子,在鍋里燜15到20分鐘,這樣五豆粥就煮好了。
功效:中醫認為,五色入五臟,五豆粥含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糖類、維生素B1、B2、B6和維生素A等物質。綠豆清暑熱生津,赤小豆消腫利水,炒扁豆健脾止瀉,黑豆除煩解毒。五豆粥具有清熱解毒、健脾和胃等功效。
清蒸青頭鴨
材料:青頭鴨1只,香菇20克,枸杞、黨參、紅棗、姜絲適量。油、鹽、生粉、料酒等適量。
做法:青頭鴨宰殺后,去除內臟、清洗干凈,切成小塊、裝盤備用。香菇20克,枸杞、黨參、紅棗稍浸泡后清洗干凈,放入鴨肉盆中。在鴨肉中加入適量油、鹽、生粉和料酒,用筷子輕輕攪拌均勻。鍋中燒開熱水,將鴨肉放入鍋中大火蒸20分鐘左右,即可起鍋。
功效:民間素有”大暑老鴨勝補藥“的說法,因為鴨子常年在水中生活,性涼味甘,中醫認為鴨肉有清熱解毒、滋陰降火、止血痢和滋補之功效,暑熱之時食用,既能補充身體過度消耗的營養,又可祛除暑熱給人體帶來的不適。
南方大暑吃什么傳統食物
1、南方大暑習俗:吃仙草
廣東很多地方在大暑時節有“吃仙草”的習俗。仙草又名涼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屬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藥食兩用植物資源。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譽為“仙草”。將其莖葉曬干后,可以做成燒仙草,廣東一帶叫涼粉,是一種消暑的甜品。
2、南方大暑習俗:煎青草豆腐
溫州大暑習俗要煎青草豆腐。青草豆腐指的是采用仙草、甘草、夏枯草與菊花、金銀花等中草藥煎制成豆腐形狀、冷卻后即可食之,清涼解毒,生津止渴。過去不少家庭都能自制食用。
3、南方大暑習俗:喝老冬瓜鮮荷葉湯
在廣東尤其在珠三角一帶每逢大暑當日或暑熱天氣,幾乎家家戶戶都煲消暑湯。老冬瓜鮮荷葉解暑湯是廣東民間傳統的消暑飲食湯品。它主要是由老冬瓜、新鮮荷葉和赤小豆組成。
4、南方大暑習俗:吃涼拌素菜
南方人在大暑節氣前后還喜歡吃各種涼拌素菜,大都是制作簡單且經濟的菜品,如芽菜涼拌油豆腐、涼拌豆角,都有著脆生生的涼快口感,能讓人提起食欲。還有將海帶、青椒、紅椒用醬油、醋、姜末等調味的涼拌三絲,更是夏令佐酒的佳品,盛宴上的涼拌三絲里還能見到魚、冬筍與燒鴨的身影。
5、南方大暑習俗:吃荔枝、羊肉和米糟
福建莆田人在大暑時節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習俗,叫做“過大暑”。有人說大暑吃荔枝,其營養價值和吃人參一樣高。米糟是將米飯拌和白米曲讓它發酵,透熟成糟;到大暑那天,把它劃成一塊塊,加些紅糖煮食,據說可以“大補元氣”。在大暑到來那天,親友之間,常以荔枝、羊肉互贈。
6、南方大暑習俗:喝姜茶
曬伏姜、喝姜茶、吃姜汁調蛋是臺州人大暑當日的食俗,因為姜汁能夠去除體內的濕氣,因此歷代傳承了下來。臺灣人民則十分流行在大暑這一天吃仙草與鳳梨,傳說這個時間的`鳳梨最為好吃,仙草也是當地著名的小吃,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
7、南方大暑習俗:飲伏茶
暑熱入伏后,人們遣暑的習慣之一還有飲伏茶,尤其是在江西等地,人們在大暑天里有喝擂茶的習俗,許多人家還會將后院曬干的烏梅制作烏梅茶飲用。
8、南方大暑習俗:喝老鴨湯
南北各地流傳甚廣的食方是——大暑老鴨賽補藥,以老鴨慢燉后加入蓮藕、冬瓜、芡實、薏苡仁來煲湯,消暑滋補。老鴨是暑天的清補佳品,它不僅營養豐富,而且因其常年在水中生活,性偏涼,有滋五臟之陽、清虛勞之熱、補血行水、養胃生津的功效。
9、南方大暑習俗:吃雞
南方人在大暑天有吃雞的習慣。民間有一傳統的進補方法,就是大暑吃童子雞。童子雞體內含有一定的生長激素,對處于生長發育期的孩子以及激素水平下降的中老年人有補益作用。做雞時加入適量生姜,調節人體在夏季內外溫差,使得人體適應外界環境,起到去濕強身的作用。
北方大暑吃什么傳統食物
1、流行“貼伏膘”
大暑來臨前后是一年中最熱、農作物生長最快、最關鍵的時期。既為酷熱節令,在三伏天熱人們很是注意飲食,在北方將之稱為“貼伏膘”。這個時候,北方人的習俗是吃面條、餃子、雞蛋等,北京俗語為“頭伏餑餑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北京人還會做冰鎮酸梅湯沿街叫賣。因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在中國人的傳統習俗里,面食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
2、喝蓮子湯
明清以來,伏日最盛行吃蓮子湯。據《帝京歲時記勝》載:“六月盛暑,食飲最喜清新。京師蓮食者二;內河者嫩而鮮,宜承露,食之益壽;外河堅而實,宜干用。”《清稗類鈔》也說:“京師夏日……鮮蓮子之類,雜置小冰塊于中”宴客。
3、喝暑羊
山東南部地區有在大暑到來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湯)的習俗。在棗莊市,不少市民大暑這天到當地的羊肉湯館“喝暑羊”。棗莊吃伏羊的習慣,與當地的農事、氣候有關。
4、吃餃子
北方在大暑節氣也是會吃餃子。一般是絲瓜與蝦仁的餡,絲瓜的營養豐富,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可清涼去火,滋潤美白皮膚、健腦、活血通絡,很適合夏季大暑天氣。而蝦仁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同時富含鋅、碘和硒,熱量和脂肪很低,吃了也不會長胖,還可以提高身體的抵抗力,它倆一起搭配包餃子,味道超好吃。
5、吃面條
大暑到,臨沂城鄉就有大暑“喝暑羊”(即喝羊肉湯)或者吃面條的傳統習俗。這一天,家家戶戶嫁出去的閨女和結了婚的兒子都要回父母家,殺上一只羊,做上一鍋涼面條,全家人一起喜氣洋洋喝羊湯,吃面條,熱熱鬧鬧過大暑。
大暑飲食禁忌
1、忌大量飲水
喝水應該采取少量、多次飲水的方法,每次以不超過300毫升為宜。切忌狂飲不止。因為,大量飲水不但會沖淡胃液,進而影響消化功能,還會引起反射排汗亢進。結果會造成體內的水分和鹽分大量流失,嚴重者可以促使熱痙攣的發生。
2、忌飲食不潔
忌食變質、不潔食物。大暑節氣細菌繁殖極快,易致食物中毒,癥狀主要是發熱,寒戰、腹痛,腹瀉、膿血便、里急后重等,要盡快看醫生。此外,要注意飲食衛生,注意滅蠅,不吃不干凈的飯菜,最好當天的飯菜當天吃,隔夜飯菜要煮沸、熱透。
3、忌大量食用生冷瓜果
大量吃進生冷瓜果、寒性食物,會損傷脾胃陽氣,使脾胃運動無力,寒濕內滯,嚴重者則會出現腹瀉、腹痛等癥狀。冷飲不能過量,不宜過食冰鎮食物、冰凍飲料、冰淇淋等。
? 二十四節氣介紹一個 ?
送大暑船習俗傳說
雖說大暑船的由來是伴隨著五位“瘟神”的傳說,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傳說也在逐漸發生著變化,五位“瘟神”也成了“五圣”,民間也流傳著許多關于“五圣”在海上幫助漁民解除險情、送水送糧的傳說。
傳得最廣的一個說法是這樣的:五圣分別姓張、劉、趙、史、鐘,生前同科中進士,結果最后卻被皇帝冤殺,死后冤魂不散,常要作祟,皇帝便封他們為五方行災使者,民間稱作“五圣”。由于五圣被視作兇神,人們既要供奉它,又要送走它,故此才誕生了“送大暑船”這一形式。
具體詳解:
送大暑船是椒江葭芷一帶的民間習俗。清同治年間,葭芷一帶常有病疫流行,尤以大暑節前后為甚。士人以為五圣所致(相傳五圣為張元伯、劉元達、趙公明、史文業、鐘仕貴等五位,均系兇神),于是在葭沚江邊建有五圣廟,鄉人有病向五圣祈禱,許以心愿,祈求驅病消災,事后以豬羊等供奉還愿。葭沚地處椒江口附近,沿江漁民居多,為保一方平安,遂決定在大暑節集體供奉五圣,并用漁船將供品沿江送至椒江口外,為五圣享用,以表虔誠之心。此為送大暑船之初衷。
大暑船與普通漁船中的大捕船等大,長約15米,寬約3米余,船內設有神龕、香案,以備供奉。船內載有豬、羊、雞、魚、蝦、米、酒等食品,與水缸、缸灶、火刀、桌、椅、床、榻、枕頭、棉被等一應俱全的船上生活用品,并備有刀、矛、槍、炮等自衛武器,唯米俱用小袋,每袋一升,為千家萬戶所施。
大暑船須在大暑節之前趕造成功。大暑節前數日,于五圣廟建道場,延請和尚做佛事,還愿者紛紛將禮品送到廟內,以備大暑節裝船。船須由一二名老大駕駛到椒江口處,然后老大改乘所帶之小舢板回來,讓大暑船趁落潮大水,漸漸遠離海岸,飄向茫茫大海。船只飄得無影無蹤,才算真正被五圣接受,稱得上大吉大利,如果船遇東風無法東進,漲潮時飄回海門關,乃是不吉利的征兆。駕船老大須挑選駕船技術高,且享有較高威信之人,并于五圣像前跪拜三叩頭之后方可上船。放船時,眾求神還愿者雙手捧香,于江岸向船跪拜遙祝,口念佛號送船,一時誦聲雷動,蔚為壯觀。
首送之后,年年造船送船,漸成習俗。傳說有一年大暑船出海后,因船上之燭火使海盜誤以為商船,追趕就近喝令停船,可船行依舊,毫不理睬。盜船遂開槍射擊以逼令停船,前船竟也開槍還擊,令盜船無法接近。追了一夜,至天明時追上,跳上一看,竟是空無一人的大暑船。嚇得海盜驚慌萬狀,連忙俯伏甲板,朝船上神龕連連磕頭,請求饒恕。
送大暑船活動以后逐漸演變成葭沚附近一帶的節日盛會。大暑節到來之前,各方人士就開始準備,組織者請木工趕造船只燒香求神。還愿謝罪者,做買賣的生意人、民間藝人、戲班演員等從四面八方來葭沚。一時葭沚街頭人來人往,熙熙攘攘,煞是熱鬧。
送大暑船時,先要舉行迎圣會,迎圣會分大迎、小迎。大年為大迎,小年為小迎,三年一大迎。迎圣會隊伍前面有四人鳴鑼開道,隨后是八壯漢手執鋼叉護持,然后是五名少年扮成的五圣,各跨駿馬,由馬保牽馬侍候(有時亦坐彩轎)。五圣之后有四人抬的香亭或臺閣,上點香燭,供兩旁百姓參拜。此是主隊伍。主隊伍后面則是走高蹺、賣水果、賣梨膏糖、唱桃街、補缸、舞龍、打花鼓、摔小球、拋瓷瓶等民間藝人化裝,作各式即興表演。最后是身穿紅衣裳,頸上套白線(象征鐵鏈鎖身),手執香燭還愿的“罪人”隊伍,他們都是曾經患重病,因祈禱五圣而病愈者,現在趁送大暑船時前來“謝罪”的。
迎圣會隊伍從五圣廟出發,鑼鼓喧天,鞭炮齊鳴,浩浩蕩蕩,煞是壯觀。此時觀者人山人海,萬人空巷。隊伍先緩緩兩行去柵浦,然后折回向東,行至前周、東岸、閘頭等地,進入葭沚大街,返回五圣廟。
迎圣會以后是送大暑船,此時迎圣會隊伍自動散開,一字兒排列在江堤上。時辰一到,為首者一聲號令,鞭炮齊鳴,江堤上善男信女,手握香燭,口念佛號,磕頭遙拜,目送大暑船起航,順江直下海門關口。
送走大暑船后,五圣廟戲臺即開始演戲,少則三五天,多則七天、十天甚至半月,以示喜慶。葭沚街上上下下,喜氣洋洋,熱鬧非凡。
范蠡喝暑羊
春秋時,范蠡幫助越王勾踐滅吳之后,厭倦了政治勾心斗角的喧囂,來到山東魯南地區隱居。范蠡發現隱居的地方牧草肥美,非常適合養羊,于是就引進山羊品種,教當地百姓殖草養羊,范蠡隱居的.地方因此得名“羊莊”,成為魯南地區山羊的發源地。
傳說,范蠡因常年協助勾踐勤于國事,體弱多病,飼養第一批山羊的那年夏天,范蠡已是十分衰弱,家人怕他等不到秋天山羊長成,于是不顧天氣大暑,為范蠡烹制了羊湯嘗鮮,誰知范蠡連喝了幾天羊湯后,身體日漸好轉,加上家人的悉心照料,竟得以壽至耄耋。
于是,人們紛紛效仿范蠡在大暑天“喝暑羊”,后來漸漸就成了風俗。
醫圣孫思邈認為,人年老時體弱多病,多是因為少壯時太貪涼。在伏天吃羊肉對身體是以熱制熱,排汗排毒,將冬春之毒、濕氣驅除,是以食為療的創舉。所以有“夏天喝暑羊,健康又壯陽”,“暑羊一碗湯,不用開藥方”的暑羊養生經驗談。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其氣候特征是:"斗指丙為大暑,斯時天氣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節氣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氣溫最高,農作物生長最快,同時,很多地區的旱、澇、風災等各種氣象災害也最為頻繁。
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北半球在每年7月22-24日之間,南半球在每年1月20-21日之間,太陽位于黃經120°。大暑期間,漢族民間有飲伏茶,曬伏姜,燒伏香等習俗。
車胤捕螢
在東晉時期,有一個孩童叫車胤。他自小就聰明好學,博學多才。只是家境貧窮,他的父親沒有辦法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給他學習。家里沒有多余的錢給他買燈油給他晚上來讀書。
所以,他只能在白天背誦文章。在夏天的某個晚上,他忽然看到許多的螢火蟲一閃一閃的地在黑暗中飛舞,顯得非常耀眼。他就想把這些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可以成為一盞燈了。
于是他找到一個口袋并且抓到幾十只螢火蟲放在里面,把它在吊上面。雖然并不像太陽耀眼,但勉強還可以用來看書了。從此以后他的學識便是與日俱增。
大暑節氣是我國二十四節氣里面的一種,也是我們夏季的最后一個節氣。大暑節氣是在公歷的7月22日到24日中交節的。大暑里面的“暑”指的是炎熱的意思,而大暑,可想而知就是指氣溫炎熱到極點。而大暑相對于小暑來說,就是更加的炎熱的意思,是在一年里面陽光最為猛烈而天氣也是最炎熱的節氣。
? 二十四節氣介紹一個 ?
1、時間不同
小暑的時間是在每年7月7日前后;大暑的時間是在7月23日前后。
2、太陽位置不同
小暑時,太陽到達黃經105°。大暑時,太陽到達黃經120°。
3、氣候不同
小暑時節,氣候特點是氣溫升高,進入伏旱期。大暑時節正值三伏中的“中伏”階段,氣候特點是高溫酷熱。
4、三候不同
小暑分為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币缓蚴侵感∈钊蘸?,大地上便不再有一絲涼風,而是所有的風中都帶著熱浪。二候是指由于炎熱,蟋蟀離開了田野,到庭院的'墻角下以避暑熱。三候是指,老鷹因地面氣溫太高而在清涼的高空中活動。
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币缓蚴钦f大暑時,螢火蟲卵化而出,古人認為螢火蟲是腐草變成的;二候是說天氣開始變得悶熱,土地也很潮濕;三候是說時常有大的雷雨會出現,這大雨使暑濕減弱,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
- 更多精彩的二十四節氣介紹一個,歡迎繼續瀏覽:二十四節氣介紹一個

